requestId:68a601d3028175.65078712.
從《三字經》看儒學講座場地主旨及教學原則
作者:毛朝暉
來源:作者惠賜儒家網
時間:2014年6月23日
[摘 要] 本文旨在從思惟史的角度抉發《三字經》的義蘊。通過剖析《三字經》中內蘊的儒學主旨、教學原則和修學次序遞次,本文試圖闡釋、收拾出《三字經》中隱而未顯的儒學體系,指出其思惟來源,表揚其獨特貢獻,從而彰顯其在中國蒙學經典中的獨特意位。
[關鍵詞] 《三字經》 儒學主旨 教學原則 修學次序遞次
一、 引言
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合稱“三百千”,是中國現代家弦戶誦的三本蒙學經典。三者的關系怎樣呢?明儒呂坤說:“初進社學,八歲以下者,先讀《三字經》,瑜伽場地以習見聞;《百家姓》,以便日用;《千字文》,亦有義理。”[1]P65三者之中,《三字經》被譽為“小舞蹈教室型百科全書”,這是就其知識的周全性而言;或被譽為“袖珍《通鑒綱個人空間目》”,這是就其對于學習歷史的價值而言;或被譽為“如能字字知詮釋,子史經書一貫通”,這是就其對于把握古典文獻的價值而言。這些評論或許掉之太泛,或許掉之太窄,都不克不及準確彰顯《三字經》在教導史上的地位。本文的目標不在于深究《交流三字經》與其他蒙學經典的關系,而在于抉發該書對于修習儒學的啟示。具體來說,本文旨在闡發《三字經》的義蘊:一,儒學主旨;二,儒家的教學原則。
二、 儒學的主旨
《三字經》成于儒學復興的宋代,“儒家舞蹈場地關于教導的基礎思惟,在《三字經》里也獲得鮮明體現。”[2]P16《三字經》開篇說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這與孟子“人道之善也,猶水之就下也。人無有不善,水無有不下。”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的思惟是分歧的。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說明“人教學道善”,但他說過:“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這句話傳遞的訊息是,“仁”與生俱來地存在于人的心中,唯其這般,不論瑜伽場地是誰,只需一路心動念,“仁”都會天然涌現心頭。這說明,“仁”是人道中本具的。換言之,孔子對于人道本質的見解與孟子的“人道善”是分歧的。接下來,《三字經》引述《論語·陽貨》說:“性附近,習相遠。”既然人道善,那為什么言行舉止會各不雷同呢?孔子認為,人的差異都是后天習氣形成的,即“習相遠”。孟子雖然確定“人道善”,但孟子同時又解釋說:“今夫水搏而躍之,可使過顙,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,是豈水之性哉?其勢則然也。人之可使為不善,其性亦猶是也。”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可會議室出租見,與孔子一樣,孟子也認為現實人生中人道的歪曲,是由于外力“搏”、“激”形成的。
儒家起首確定“瑜伽教室人道善”,同時指出后天的“惡”是由習氣所致。基于這一邏輯,儒家認為學習的目標在于“復性”, 近代年夜儒馬一蜚言:“學術、人心所以紛歧,皆由于溺于習而掉之,復其性則然矣。”[3]P90更進一層,馬師長教師明確指出:“學問之道無他,在變化氣質,往其習染罷了。”[3]P94這一句話點出了儒學的主旨。從積極方面講,開發善性,就能夠“變化氣質”;從消極方面講,祛除“惡”習,就是“往其習染之污”。儒學的修養歸納起來不過從這兩方面唱工夫。《三字經》的義理脈絡恰是這般,它起首確定“人道善”,其次提醒“習相遠”,然后揭櫫儒學的主旨:“茍不教,性乃遷。”這句話雖然是從“教”的角度立論,但同樣也可以從“學”的角度來認取,因為二者主旨雷同,都是要化除習氣的染污,恢復善性的清明。可見,《三字經》開篇六句,以極簡煉的文字精辟地歸納綜合了儒學的主旨。
近儒賀麟師長教師瑜伽場地說:“儒家思惟,就其為中國過往的傳統思惟而言會議室出租,乃是自堯舜禹湯文武成康周公孔子以來最古最舊的思惟;就其在現在及今后的新發展而言,就其在變遷中、發展中、改革中以適應新的精力需求與文明環境的有機體而言,也可以說是最新的思惟。”[4]P85-86馬一浮師長教師說“學問之道無他”,著眼點在“常”;賀麟師長教師說“適應新的精力需求與文明環境的有機體”,著眼點在“變”。從“變”的角度看,在特定的時代和環境中,儒學需求幫助眾人滌除時代的弊端、清小樹屋算文明的環境,以適應新的精力需求,就此意義而言,儒學是常變常新的;從“常”的角度看,“滌除”和“清算”無非是為了要恢復眾人本具的善性,就此意義而言,儒學的主旨是不變不移的。
三、 儒家的教學原則
如上所述,儒學的主旨是變化習氣,恢復善性。那么,若何才幹實現這個目標呢?《三字經》認為,這個“化習復性”的過程必須通過教學活動才幹實現,所以說,“茍不教,性乃舞蹈教室遷。”這句話確定了老師和怙恃的感化,因為,老師和怙恃都是“化習復性”過程的過來人,所以能夠應用他們的經驗來指導少兒成長。具體來說,要實現“化習復性”的主旨,應該遵守三個原則:
第一,要“專”。賀興思注:“專,是專心致志。”[5]P3即孟子在學射的譬喻中所說的“專共享空間心致志,惟弈秋之為聽”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另一種懂得,“專”即朱熹所說:“讀書須是專一。讀這一句,且理會這一句;讀這一章,且理會這一章。”[6]P168朱熹強調學習時要把精力集中在一本書上,甚至一章一句上,不克不及走作。綜合起來說,“專”就是請求專心專私密空間注,具體落實到讀書上,就是請求功課專一。
第二,要“嚴”。《三字小樹屋經》說:“教不嚴,師之惰。”所謂“嚴”,紛歧定是說老師要“嚴厲”,而是指老師有責任為學生的成長嚴格把關。學生哪里需求鼓勵?哪里共享會議室需求改進?老師應該心里有數。學生能否專注專一?能否循序漸進?老師也應該及時指導。
第三,要“序”。《三字經》對于教學次序遞次的指導非常詳細,從方式到內容到步驟,八面玲瓏,真恰是語重心長,同時又能做到簡明簡要。這個教學交流次序遞次分教學為孝弟、見聞、讀書三個年夜的階段。此中,讀書分為小學、四書、讀經、讀子、讀史五個小的階段。合起來,一共是七個階段,配合構成一個完全的儒家教學歷程。
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順序呢?《禮記·年夜學》說:“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”《禮記·學記》也有“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”的話,這都表白儒家對于修學次序遞次的重視。《年夜學》所謂的共享空間“本”是什么呢?有子說:“正人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歟?”(《論語·學而》)根據有子的見解,儒學的“本”應該是孝弟。前文說過,儒學的舞蹈場地主旨是“化習復性”。儒家所謂的性“善”,重要就體現為孝弟,孟子說:“親親而仁平易近,仁平易近而愛物。”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《禮記·中庸》說:“仁者人也,親親為年夜。”儒家認為,行仁為善,最直接最親講座場地切的莫過于從愛本身的親人做起,即在孝弟上實踐。恰是從這個意義上,儒家認為孝弟是善“性”之“本”。同時,孝弟是不慮而知、不學而能的,不需求通過讀書就能清楚,是以,在教學順序上《三字經》將其置于學習知識之前,這是有事理的。
孔子說:“門生進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交流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。”(《論語·學而》)在孔子看來,儒學真正主要的是踐履,即“行”。所謂“行”,就是指在家庭、社會中實踐本身本具的善性和愛心。要真下一番工夫,儒學的“本”才幹得以樹立,然后才可以“學文”。孔子并沒有具體說明“學文”的具體內涵,《三字經》卻進行了詳細的發揮。《三字經》認為,“學文”最重要的是學習生涯常識,《三字經》列舉了數字、三才、三光、三綱、四時、四方、五行、五常個人空間、六谷、家畜、七情、八音、九族、十義,共十四個范疇。這十四個范疇當然不克不及窮盡一切的生涯常識,但《三字經》對于客觀知識的重視,這說明儒學并不只是重視內在的品德,它也重視內在的知識。從思惟史上看,孟子和不少宋明理學家確有著重內在德性之知的趨勢,而對于內在客觀知識不免難免有所疏忽,《三字經》卻把客觀知識的學習作為“學文”的起點,對于當時的理學具有救弊補偏的意義,這一點值得特別嘉許。后來,清儒顏元針對理學家把讀書當作求知的觀念提出激烈抨擊[7]P212-213,他的抨擊可謂切中肯綮,但其實不克不及一概而論,至多《三字經》便并非這般。
除了生涯常識外,“學文”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讀書。讀書又有讀書的“序”。在讀書順序這一方面,《三字經》很明顯地遭到朱子學派的影響。起首,關于《三字經》的作者,明清以來的學者如王相等年夜多認為是王應麟;而據李健明考證,《三字經》的作者應該是區適子[8]P220-223。李氏的考證詳實可托,但不論《三字經》的作者是王應麟還是區適子,二人都是宋末人,生涯在朱子學派興盛的時代,這是沒有教學疑問的。其次,近人發現南宋陳淳用三字句寫成的《啟蒙初誦》,首先為:“六合性,人為貴,無不善。”以下還有“性附近,君臣義,父子親,長幼序”等語。吳蒙據此認為“很像是《三字經》的先河”[5]P1。假如這個推論不謬,陳淳是朱熹的高足門生,更表白朱子學派對《三字經》有直接影響。其三,從義理上來看,朱熹說:“此篇(《年夜學》)者,則因小學之勝利,以著年夜學之明法。”[9]P2又說:“先看《語》《孟》《中庸》,家教更看一經,卻看史,方易看。”[6]P195,清楚理出一個讀書的先后順序,即先小學,后四書,再讀經,讀史,這與《三字經》對于讀書順序的意見幾乎完整分歧。最后,假如《三字經》所說的“小學終,至四書”中的“小學”真如王相、賀興思等注家所說的那樣,是指朱熹所著的《小學》,那么,《三字經》所受朱子學派有關儒學次序遞次思惟影響的痕跡就更昭然若揭了。
四、 結語
北宋是儒學復興的時代,并醞釀出宋明理學。迄于南宋,朱熹完成了對北宋理學的理論總結,他不單樹立起一個以“四書”為基礎的新的儒學體系,同時提出一套系統的儒家修學次序遞次。作為一本蒙學經典,《三字經》高度濃縮了朱子學派總結的儒學主旨和教學原則,并提出了本身修訂的儒家教學法式。此中,《三字經》在孝弟之后、讀書之前安插了一個“見聞”的學習階段,表現了它對學習客觀知識的重視,這對于著重內在品德知識的儒學主流而言,可以視為一種修改。總體說來,《三字經》對儒學主旨、教學原則和修學次序遞次方面都作出了非常精煉的指導,時至本日,對于有志瑜伽場地學習儒學和傳統文明的人來說,依然不掉為一本最佳的進門教科書。
注釋
[1]原文見于呂坤《社學要略》,本文轉引自張晨暉.《三字經》對當今兒童有啟蒙教導感化[J].教導研討,2010(4).
[2]史秀娟.《三字經》對儒家教導思惟的體現[J].邢臺學院學報,2003(12).
[3]劉夢溪.中國現代學術經典·馬一浮卷[M].石家莊:河北教導出書社,1996.
[4]宋志明編.賀麟瑜伽教室新儒學論著輯要——儒家思惟的新開展[M].北京:中國廣播電視出書社,19交流95.
[5]吳蒙標點.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書社,1對1教學1988.
[6]黎靖德編.朱子語類[M].北京,中華書局,1986.
[7]呂思勉.理學綱要[M].上海:上海書店,1988.
[8]李健明會議室出租.《三字經》作者考[J].圖書館論壇,2006(1).
[9]朱熹.四書章句集注[M].北京:中華書局,1983.
責任編輯:李泗榕
TC:9spacepos273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