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鄉風進心田 村平易近日子好起來——多地推動查包養心得鄉風文明扶植察看_中國網

作者:

分類:

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 題:文明鄉風進心田 村平易近日子好起來——多地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觀察

新華社記者熊嘉藝、趙彩琳、趙久龍

嶺南古村的文明延續、邊陲村寨的火塘共話、蘇北鄉村的志愿溫情……近年來,廣東、云南、江蘇等多地安身地區特點,摸索出各具特點的鄉風文明建設路徑,讓古村煥發重生、讓鄉村管理更有溫度、讓群眾生涯加倍和諧。

古村文明建筑煥重生

“村里代代有著‘好讀書、勤勞作’的耕讀文明,家家戶戶重視後代教導。這些祠堂就是我們曾經的村小和幼兒園,村平易近們對這些老屋子的情感很深。”談起村里的文包養網化和建筑,廣州花都區塱頭村村平易近黃廣燎打開了話匣子。

塱頭村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,曾包養網是遠近聞名的“進士村”,有著“七子五及第,父子兩鄉賢”的美譽。進進二十一世紀以來,隨著人員外流,老村成了“空心村”,村小和幼兒園相繼停辦,老建筑也逐漸荒廢。

“村里完全保留了明清時期的24座祠堂和書室。”塱頭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黃智云說,近年來,塱頭村活化應用古村資源,以“繡花工夫”開展“微改革”,把古建筑改包養造為公共空間和平易近宿,打造建設新型文明空間“春陽臺”,使古村成為熱門打卡地,讓覺醒的鄉村文明再次“活”起來。

文明繁榮也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。數據顯示,2024年塱頭村招待游客超過96萬人次,較上年增長超四倍,村里的平易近宿、餐飲為部門村平易近供給任務崗位,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。

火塘議事“圍”出好鄉風

5月17日,云南騰沖市猴橋村村平易近家,10余名代表圍著火塘,搬幾張小板凳,泡上幾杯茶,一場“火塘會”就這樣開始了。

“這次‘火塘會’的主題是產業發展,村里預計隨機應變地開展林下藥材種植,重要種植黃精,就此已經召開了四次‘火塘會’。”村干部在“火塘會”上把在外考核學習到的相關知識分送朋友給村平易近,村平易近余紹新躍躍欲試,“跟著村里的發展思緒走,準沒錯。”

猴橋村位于云南省騰沖市東南邊境,村平易近中傈僳族占97.3%。傈僳族群眾家家有火塘,他們圍著火塘吃飯、品茗、聊天……從風俗中吸取靈感,“火塘會”這一情勢應運而生。

猴橋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蔡文輝介紹,“火塘會”把村組干部、駐村任務隊、鄉村強人、婦女代表等納進議事成員框架,群眾每戶推選一名“戶長”參加議事,應用群眾家的火塘、院壩里的篝火,干部群包養眾圍坐一圈拉家常、講政策、解牴觸、話發展。

2019年11月以來,猴橋村以“火塘會”為陣地和抓手,組織各類火塘會超過300次。火塘邊“議”出年夜變化,不少村平易近感歎,“這幾年路面硬化了,路燈亮起來了,糾紛牴觸少了,包養錢袋子也興起來了”。

志愿服務敲開蒼生“心門”

58歲的張西玲是江蘇徐州市賈汪區塔山鎮趙莊村“幸福小院”的一名志愿者。一年夜早,她來到小院,打掃衛生、洗衣服、做飯、送飯,一成天忙繁忙碌,她卻忙得樂呵呵。

張西玲曾是村里的困難戶,丈夫因病往世后,家里留下了她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。為清楚決張西玲的困難,“十必聯”志愿者趙云龍主動聯系,不僅隔三岔五往張西玲家串串門,還為她和孩子們推薦任務。

受趙云龍的熱感情染,張西玲也開始投身志愿服務,聽說村里要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(幸福小院),她第一時間把小兒子的屋子無償供給給村里人應用。

張西玲的故事是“十必聯”任務的縮影。記者清楚到,近年來,賈汪區選優配強2000多名村平易近小隊長(樓長、街長),由他們牽頭發動黨員、好榜樣、全科聯絡員、熱心群眾等志愿者,組建“十必聯”志愿小分隊1854個,實現個性問題眾人幫、個性問題專業幫、情緒問題拓展幫。

群眾家中有喪事、喪事、難事、急事、病事,有牴觸糾紛、信訪訴求、參軍進伍、留守兒童等,志愿者及時上門聯系,同時加倍關注群眾情緒問題,已累計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約3萬件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